如果你厭倦了「成功雜誌」千篇一律的故事,因為它老描述主角如何贏得了更多的財富和……雜誌版面那就換換口味看《這輩子,你該做什麼?》這本書。看書中的57位主角,是怎麼找到夢想中的工作、發揮才能、展現人格力量,把天賦貢獻給世界。
《這輩子,你該做什麼?》(原書名: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)是一本談工作的書,因為「應該做什麼工作?」,其實可以看成「人生的意義為何?」的部份解答。作者在訪談了900多人後,透過其中的57個動人生命故事,來鼓舞不敢改變生命現狀的人。
第一個故事提到印度人裘爾.東達,他原本是個沒有目標,遊手好閒的青年,直到有一天,他接到一封信,信末署名的人是達賴喇嘛。裘爾.東達這才明白自己不是個小嘍囉,而是法王轉世,他真正的名字叫「札仁波切」。
他花了好幾年的時候,才願意接受他的天命,而且即使如此,他仍然決定到美國傳道,而不是待在印度北部的泰和,被人當成精神領袖膜拜。對他來說,接到達賴喇嘛的信,並沒有讓他能停止對自己的探索,或免除各種困難的抉擇。在他心裡,人生問題並沒有因為那封信而獲得解答。
就算命運早已注定,仍需掙扎突圍。講得白話一點,思索工作意義這類的問題,絕對不是想太多。
這本書我買了2次,舊版借人後又買了新版來讀,這本書沒有宣稱什麼人生的「終極解答」,只是把一些阻礙我們找到自我的障礙和恐懼拿出來檢視,就算看起來無法解決的也決不避諱。例如:
*我該認命,安撫自己的渴望,不要讓自己壓力那麼大嗎?
*我該先想辦法賺大錢,日後好有本錢追求夢想嗎?
*什麼時候必須改變別人?什麼時候需要改變自己?
*如果有了孩子,工作上的挫折感是不是就會消失?
這不是一本千篇一律、功成名就的故事集,但它讓我檢視自己的恐懼,並且重新思考,對我來說怎麼樣才算是成功?很喜歡候文詠說過的一句話:「我們可不可以不要再比誰比較有錢,而來比誰比較快樂呢?」
這本書大型連鎖書店也強力推薦,但似乎從來沒有登上暢銷書排行榜,我猜大概是因為它只讓人有更多思索,但沒有給出很多人習慣「標準答案」吧?
相關閱讀:
工作啊~
「成功雜誌」專訪產生器
回首頁
-----
tate03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把這本書列為夢想之書,其實是很個人化的理由。因為想在大眾媒體全然用自己的觀點來寫,其實是很困難的事。因此村上春樹能寫這樣的報導文學,而且還有很多讀者,在Blog流行之前,或多或少都是很多新聞工作者的夢想吧。下面是讀後感:(是誰?是誰說我在硬拗?)
世界上真有「故事製造機」這東西,只要輸入資料,一篇篇的故事就會源源不絕出現。不過看了村上春樹的《地下鐵事件》,發現這種機器對人的幫助很有限。
每天從媒體上,我們都能看到「今日火災」、「今日車禍」、「今日性侵」、「今日藝人戀愛」或「今日口水戰」等故事,簡直跟工廠生產出來的罐頭一個樣嘛。看過《地下鐵事件》才發現,這些用老舊公式得來的故事,就算表面上寫得再精采再好看,但功能說不定大概只跟一群猴子打的字差不多。
村上春樹發現,日本媒體大量報導1995年3月20日的地下鐵沙林毒氣事件,可是無論他怎麼看,他都看不到「那天早晨東京的地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」當時在地下鐵列車中共乘的人們,看見了什麼?採取了什麼的行動?感覺到什麼?想到什麼?可能的話,從他們心臟的鼓動甚至到呼吸的韻律,每一個乘客身上的細節,村上春樹都想知道。「然而很奇怪的是,卻沒有人告訴我,為什麼?」
於是他自己跑去採訪當事人,捨棄最慣用的小說形式,用報導文學的形式寫了《地下鐵事件》這本書。
村上春樹認為,媒體不呈現上述內容的理由,是因為媒體構成故事的脈絡太簡單;所謂的地下鐵沙林事件,簡單來說就是正義和邪惡、正常和狂瘋、健康與畸型的明白對立,我們「這邊」是「被害者=無辜者=正義」,奧姆真理教「那邊」則是「加害者=污染者=邪惡」,形成簡單的的二元對立。媒體把正義設為前提條件,然後報導集中分析在邪惡那邊的各種偏差行為和理論。
透過媒體,大家很清楚施放毒氣者的面貌,但被害者就變成了路人甲般的無臉角色。村上春樹分析,用「無臉的健全市民vs.有臉的惡黨們」這種古典對比,要寫文章的確容易得多了。
那這樣寫有什麼問題嗎?村上春樹看到很多受害者事後仍然被那個所謂「正常」或「正義」的社會傷害著,例如因為身體變得不好而被逼得辭職,或是反而受到別人異樣的眼光等等。於是村上採訪了超過60位的事件受害者和其遺族,而且花很多篇幅描述每個人的特色和生活,尤其是工作的部份,接著才談到他們在地下鐵事發當時的所見所聞。
他希望寫出活生生的被害者,希望大家對於受害者能有更多關心與包容,因為每一位地下鐵的乘客,都有自己的人生、有家人、有歡喜也有煩惱。換句話說,因為那受害者其實可能是你,也可能就是我。
用「有臉被害者角度」採訪的另一個理由,是村上認為光分析加害者,奧姆真理教和地下鐵事件給予社會的強大衝擊,並沒辦法被有效地被分析出來,事件的意義和教訓也尚未被整理成形。
他提到有幾位受訪者說,自己當初真正想說的都被媒體刪除了,只有對媒體來說容易整理的東西才被拿去剪裁使用。村上認為媒體的觀點大致是「總之,這大概是瘋狂的集團所引起的,例外而無意義的犯罪吧。」
「可是這樣子只是讓這一切成為一場沒有指標的惡夢而己」。村上說,從受害者的證言中,可以發現很多受害者其實很迷惑,他們不知道該把自己的憤怒和憎恨發洩到那裡去,因為那暴力不單純只來自奧姆真理教,也來自日本那個所謂正常、正義的社會體制。例如從急難預防到救援體系,在當時都顯得應變能力不足。還有日本那種不願明確對外公布過失的的組織體系,許多應有的資訊,就以「正在審查中」或「那是公務」之類好像可以理解但又不能理解的理由,大幅限制資訊的流通。
我看書時覺得有件事很有趣,書中絕大多數的受訪者都是「瘋狂上班族」,不但能忍受超長的工時,而且發現自己中毒時,他們的的反應竟然不是到醫院,而是先進公司再說。看到這裡,我不得不想起村上在結論中說的,一般市民的理論和體系,和奧姆真理教的理論和體系,或許有種雙面對照的鏡射式影象。這可能就是日本民眾對地下鐵事件至今仍然有「不舒服、餘味惡劣」感覺的來源。這不是說人們都有可能一個不小心,就會跑到地下鐵去撒毒氣,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人們對奧姆真理教徒特別厭惡而想排除的東西,很可能其實就是每個人心理的陰暗面。這個部份很複雜,作者特別花了許多篇幅解釋,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書。
從《地下鐵事件》看小說家分析媒體的故事脈絡,而且用全新的角度來採訪,實在很有趣。作者改寫了故事製造機的程式,就把重大事件賦予了個人意義,讓人看了報導之後,不會覺得那好些像是遙遠的、異常的、和我一點也沒關係的事。這樣的報導方式,好像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。
所謂的平衡報導,甚至是要打破對角色的刻板印象,而不只是訪問不同的人而已。
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故事產生器。至少,我們的回憶不都是這麼製造的嗎?如果我能不要急著用我習慣的故事機器,多去了解一些其他的觀點,不要急著下結論或選邊站,那人與人之間能不能更能相互了解呢?
回首頁
tate03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
周星馳說:「做人沒有夢想,那跟鹹魚有什麼兩樣?」逐漸魚乾化的我,其實不太敢談《切.格瓦拉畫傳》這本書。
這本書是切.格瓦拉(Emesto Che Guevara)的傳記,乍翻會以為是那個明星的寫真書,甚至還有巴西名模穿著格瓦拉頭像的泳裝走秀的照片,他的頭像被緊貼在女人的屁股上。
但這絕對是一本談夢想的書,講切如何用大無畏的勇氣,堅定地執行他的夢想。他1928年出生在阿根廷,父親是醫生。小時候他得了氣喘,卻偏偏選擇了最激烈的美式足球運動,從小就榮登找死排行榜第一名,他有次在比賽中病發,藥卻搞丟了,讓他差點送命。
切的舉動看來白爛,但後來他對夢想不顧性命的堅持,卻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。格瓦拉相貌英俊、上流社會出身,25歲就在阿根廷最好的布宜諾艾利斯大學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。他幾乎擁有所有好條件,如果他選擇的不是革命的道路,大可過得榮華富貴,搞不好還能當個駙馬爺……
可是格瓦拉把自己從主流價值中流放。22歲那年,他一個人騎著腳踏車,跨越了阿根廷北部12個省,全長4500公里。後來他和一位朋友,兩度騎摩托車和靠者在公路上搭便車,在南美洲五國漫遊,全程一萬一千公里。途中因為沒錢,他們兩個醫學系學生還冒充麻瘋病專家,一路「騙吃騙喝」才完成旅行。
因為這些旅行,讓格瓦拉的社會良心和人道關懷開始萌芽生根,他立志在所有被帝國主義和獨裁者雙重壓迫的國家推行革命;他拋棄了榮華富貴,把自己從醫生變成一名戰士,獨自提槍走向全世界的窮山惡水。即使在參加古巴革命成功後,他仍然拋棄了卡斯楚給他的高位,再次拿著槍走向別的戰場。
格瓦拉當然不會成功,他用一個人的力量和美國對敵,最後在玻利維亞的戰場被俘,隔天就被處死。
看完這本圖文並茂的傳記,覺得世界上怎麼可能會有這麼純潔的人啊!南方朔在這本書的序中這麼評論格瓦拉:「他對世界上的不義充滿了悲傷,然後把自己的生命獻給這個悲傷的命運。」
切在生前曾說:「如果說我們是浪漫主義者,是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分子,我們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,那麼,我們將1001次地回答說,是的,我們就是這樣的人。」
我不敢把這本傳記擺在書桌前,但我會試著記住,曾經有人是這樣子活過的。
這是格瓦拉流傳最廣的照片,由古巴報社的攝影記者古鐵雷斯在1960年所攝,格瓦拉當時是去參加一場喪禮。
回首頁
tate03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