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站在市議會八樓的圖書館,透過玻璃窗往市政府的方向望去,想親身看看縮小的台北。在傾盆大雨裡,大大小小的車輛仍在外頭奔馳著,而我聽到的,只有無聲的雨。當夜晚來臨,不知為什麼,台北市裡的那團燈火,只讓人更充滿困感。

  觀察同樣生活在這城市裡的同伴,也許可以了解到底什麼是台北吧!某次正為到那裡吃飯苦惱時,R說:「到那裡都好,只要離開這個城市!」開車的W遵從指示,踩了油門,要帶大家離開這個城市;我很好奇,他們心目中城市的邊界究竟在那裡,要怎麼樣才可以離開這個城市?

  車子開到北投焚化爐旁,說要到焚化爐觀景臺上的一間餐廳吃飯。我看了看四週,搞什麼?這裡明明還是台北市啊!只因為是焚化爐旁,建築物少了,也沒有大批的人潮,就在高達五十幾樓的觀景餐廳上,遠望市區的那團燈火。就這樣,我們自以為離開了台北。

  也許在很多人心目中,所謂的台北,不是行政區劃分的單位,不是建築物的天空線所框起來的弧線範圍,更不是名勝風景的組合。城市的邊界,在於「空白」,只要建築物和人潮少了,我們就會有種離開城市的解脫感。

  也無怪乎台北有那麼多難吃卻貴得要死的店,卻還是有人光顧(不過北投這家還不錯啦!);這些人消費的不是食物本身,而是一種「空間感」吧!因為貴所以會來人相對的就比較少,消費者不用花時間開車到郊外,只要付得起錢,就可以擁有脫離城市的錯覺。

  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一堆人為了有個廣闊視野,情願花錢到新光三越觀景樓去俯瞰台北市,這也是一種為了脫離城市的空間消費。可是,為什麼不去爬山呢?大概是因為工作忙沒時間,爬山太累沒體力,而「只要」付個幾百塊,就可以活在類似的錯覺裡,所以,有人總是乖乖拿出鈔票。

  可是我一直搞不懂,有人花錢買空間,卻也有人情願付錢到舞場與大堆人擠。台北人,真的是擁有雙重性格的絕妙拼貼!














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te03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